作者简介:王磊,湖北武汉人,1961年出生,1986年进入黄石市科协工作,曾任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黄石科技馆馆长。曾获得1979年全国首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论文三等奖,进入科协工作后多次组织黄石市中小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人围全国大赛,捧回20多项全国大奖、2000多项省级奖,带领团队荣获全国先进集体3次,省级先进集体多次。
前言:
破茧成蛾,这是蝉蛹的渴望;蜕变成蝶,这是毛毛虫的梦想。一个科普工作者的个性,一群青少年的理想,一个城市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特色,却因为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而悄然蜕变,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又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2022年是黄石市科协成立63周年,我从事科普工作也有30余年,记得2009年我获得省科协颁发的“银奖”。我是幸运的,因为30余年的工作都是在科协,并与青少年科技教育长期亲密接触。
接触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有了亲密接触。那时我参加黄石七中地震测报组活动,1979年11月,作为全省唯一的高中学生代表,我带着论文《使用地磁偏角仪的体会》到北京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家人得讯后,个个是兴奋异常,父母亲给我买了双猪皮鞋,还特意选了当时最时髦的绿色卡其布为我订制了一件中山装。那是我第一次进京,第一次穿中山装,第一次穿皮鞋,当时心里那个美啊,感觉自己就是一帅哥。来到京城,住进宽敞明亮的北京展览馆,当我看到北京、上海的选手或穿笔挺的西装,或着潇洒的夹克衫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就一土老帽。所幸后来论文答辩,我获得了全国铜质奖章,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更幸运的是我们部分选手(每省一名学生代表)还被邓颖超奶奶盛情邀请去她家做客。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和蔼可亲的邓奶奶与我们交谈甚欢,她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快乐成长,争取日后成长为社会主义的科技人才。我当时的激动心情难以言表,丝毫不亚于如今小女生见到心中偶像明星的那种欣喜若狂。
图1:1979年全国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三等奖奖牌
图2:1979年全国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代表与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合影
北京之旅,让我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荣誉,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热爱与追求。(那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发展到后来就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在市科协工作的30余年,我和同事一起积极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多次人围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黄石科协共捧回20多项全国大奖、2000多项省级奖,还获得“全国先进集体”3次,省级先进集体多次。我也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大男孩,逐步成长为全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这项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有震撼: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科普个性,升华了青少年的人生理想,刷新了我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特色。
在黄石科协成立60余年的日子里,我相信,每一个和她牵手的人都会心生感慨,都会怀念那饱含酸甜苦辣的似水流年,回忆那汗水与智慧堆砌的流金岁月。就如我,在这纪念日来临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些蜕变的故事……
震撼
记得那是2002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决定,从这一年开始,将“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竞赛(已举办10届,俗称“两小活动”)”与“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已举办6届,俗称“生物百项”)”进行整合,届数相加,统称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一年,在举办的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市一个小姑娘的表现使我震撼,让我相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3月12日,我从黄石七中报送参加市级大赛的作品中发现,一个叫徐晶晶的小姑娘的一篇小论文--《对自行车前后轮受摩擦力方向的研究》思维独特、富有新意。我曾经当过物理老师,因而对物理方面的作品格外留心。这个小姑娘通过研究性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对自行车前后轮受地面摩擦力方向的实验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探索和思考,总结出了六种有趣有效的判断方法,并充分认识到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看完这篇小论文,我眼前一亮,感觉有门。果然,在之后的市级答辩竞赛和省级评选中,专家们一致评选该作品为市级一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同时报送参加当年的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且还顺利通过全国初选,入围决赛。评选工作的节节进军,可乐坏了我们这些组织者。市科协当即决定:张卫平副主席带领我和李莉同志,还有小姑娘与辅导教师徐艳红,组队赴郑州参加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说实话,从黄石到郑州是一路忐忑,到了比赛地,看到全国的参赛作品,我突然变得更加不安和不自信了。比赛采取封闭式,分为作品展示、动手能力测试和作品答辩三个环节,评委都是我国顶级的两院院士专家。参赛选手的住地由组织单位统一安排,相对封闭,我们这些带队者、辅导教师都被隔离在外,临分别时,我们大家都鼓励小姑娘徐晶晶:“加油!我们就是来拿一等奖的哦!……”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也没底。因为比赛结束后是不知道成绩的,要等到正式颁奖的那一刻才能知晓。可想而知,我们这几天的心情是多么地煎熬。
8月2日,大赛颁奖典礼如期举行,各地参赛选手、领队、辅导老师与观摩人员有一千多人。随着颁奖仪式的进行,三等奖没有我们的名字,二等奖也没有,仅剩下的一等奖和优秀奖(优秀奖不宣读名单)…
“完了,是不是我们小姑娘的作品不行?是不是她的表现出现了失误?还是答辩环节不够出彩?”瞬间,各种不祥的念头与结果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一等奖,湖北省黄石市徐晶晶同学的《对自行车前后轮受摩擦力方向的研究》!”当话音刚一落地,李莉他们那如释重负的爽朗欢呼、笑声和泪水把我拉回到现场。这是真的!我们相拥庆祝,哪管是男是女,徐晶晶同学则兴奋得脸蛋彤红并奔上领奖台,时任的教育部副部长韦珏亲自为徐晶晶颁奖……
2004年8月,徐晶晶同学因为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而被直接保送到武汉大学就读。而她,作为千百个执著科技创新与探究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却完美地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华丽蜕变,她的梦想腾飞,带给我的除了深深地震撼外,还有无尽的思索……
思索
用“蜕变”来概括和浓缩30年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经历,我认为是比较恰当和贴切的。作为一名青少年科技教育者,我变了,从一个大众化科普人变成了个性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者: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我们个性的“注册商标”;作为一个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成为了她的“拳头产品”;作为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青少年,他们也变了,从浅目标学习变成深目标学习,并从此树立了人生努力的“航向风标”!
在蜕变中,我们享受了太多的关爱。我们不会忘记,中国科协和省科协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精心组织;我们不会忘记,各级教育专家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用心培训与指导;我们也不会忘记,多少所中小学校积极配合、踊跃参加的热情,更不会忘记社会各界力量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力支持……这一切都有理由让人相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充满爱心和灵性的比赛,是承载着人生理想与社会进步的盛会。
“半瓢水见乾坤,一粒米知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我享受着太多的成长与收获。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折射出了素质教育成果,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且在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脱变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思考,留下了美好的希望。
希望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科协工作在带给我们甜蜜回忆的同时,也延伸了我们的希望。我相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将以新的起点,去引领我们 迈向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台阶。我将继续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真诚携手、去放飞希望与梦想、去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