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营活动简报(第2期)

本文发布于:2013-07-13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同聚洪山礼堂,开启科学之旅

                       ——记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湖北营及地大分营开营式

(通讯员 於磊、栗志强、王超)“万事开头难。”确实,一件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许许多多可知的不可知的问题和困难横亘在我们面前,使得我们千头万绪。但我们也懂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7月12日,高校科学营湖北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营开营仪式陆续拉开序幕。

(一)

  上午七点三十分,迎着朝阳,科学营全体营员及志愿者在中国地质大学主楼前合影留念。随后,全体营员在志愿者的有序组织下乘坐校车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洪山礼堂。

  上午九点钟,在全体人员的热烈掌声中,201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湖北营开营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大会第一项,与会领导致开营辞,接下来营员和带队老师代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表达了对此次高校科学营活动的期待。此次高校科学营活动为高中生营员们提供了一个提前融入大学生活,领悟科学魅力,感悟大学文化的机会。志愿者和大学教师代表的发言充分体现了高校科学营活动对每一位参与者的非凡意义。紧接着授旗仪式将会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各团队旗手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青少年的蓬勃朝气,伴随着营员们高涨的情绪,湖北营正式开营了。开营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胡志红开展了以“科学与未来”的专题讲座,台下的营员们听得津津有味,相信此时此刻,每一位营员的心中都已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二)

  下午三点,全体营员及志愿者抵达逸夫博物馆报告厅参加201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营开营仪式。

  大会伊始,党委书记郝翔教授向前来参加本次科学营的老师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大家介绍了地质大学的发展情况。61年来,地大引领和伴随着历届校友,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在这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讲话中,他还列举了欧阳自远院士、温家宝总理以及“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等我校知名校友以及我校的基础科研设施与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等科技成果。郝书记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增进对地球科学的了解和热爱,保持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

  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科学营营员代表沙市第七中学的汤丽同学意气风发,她说道:“我愿在此次夏令营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文化的交融中,在历史的回顾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加清楚地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七天的时光虽然很短,但求知是一条终生的道路,尽天下之大观,知天地之广大,同学们都相信自己将满载而归。

  紧接着本次科学营志愿者代表珠宝学院2011级本科生谭大伟同学甘愿放弃了这段属于自己的假期,享受这一个星期武汉的“免费桑拿”。如火的热情渗透在他的讲话当中,在座的志愿者们满怀期待,对本次活动信心满满。正如一句话所说,“一名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

  之后,带队教师代表合肥一中的康体鹏老师对本次活动充满希望。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的康老师也希望能够在地质大学这样一所地学专业突出的高校获得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收获,最重要的则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最后,在全体人员热情的掌声中,我校校党委副书记傅安洲教授宣布2013 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营正式开营。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开创祖国美好未来的征程上,青少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热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同学们能够走进地大,与我们一同探寻未知的奥秘,和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为实现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学习带动思考,动手实现梦想

                                ——走近三班科技实践活动

  (通讯员 王超、於磊、栗志强)晚上七点半,科学营科研活动安排渐渐步入正轨。我们走近的是三班,他们班的科研项目名称是“承重桥及美观桥的探究设计”。在确定了项目后,班主任老师又以“学习带动思考,动手实现梦想”为主题,希望班级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进来,设计一架符合自己审美的“承重美观桥”。

  据悉,此项活动要求参赛者利用规定的材料制作,限制重量与规格的纸桥模型参加比赛,旨在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结构原理设计桥的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了解了项目的大致要求后,来自工程学院的科技志愿者袁大奇同学为三班的同学们讲解了桥的分类及每种桥的作用。期间,他曾提问大家实现土木工程建造的基本条件,营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回答多种多样,有的回答自然环境,有的回答人为条件,还有的回答是建筑材料,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深度却又不失风趣的回答,说这与人的感性和理性有关。 

  本次班级科研活动还只是引入介绍阶段,后续我们将走进更多的班级,深入了解营员们的科研成果。

 这是我的地大,也是你的地大

                           ——中国地质大学校史专题报告

  下午3点50分,我校党委副书记傅安洲教授在衣服博物馆报告厅进行了校史专题报告。他主要从历史与概况、人才培养、学科评估、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向营员们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使同学们对地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报告中,傅安洲教授提到了李四光、冯景兰、袁见齐等曾在我校任教的专家学者。大家可能对李四光都比较熟悉了。袁见齐则是早年从事矿床和水文地质工作,对云南省和南京附近矿产作了系统研究,并调查了湘黔铁路沿线地质。建国后,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专于矿床学,对盐类矿床造诣尤深。在中国较早研究勘查开发固体盐矿和盐湖资源,1959年首次提出“陆相成盐成钾”理论,对生产起了指导作用。

  同学们还不时做笔记,听得十分认真。大约5点半,伴随着全体人员的阵阵掌声,报告结束。同学们有序退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营活动简报第2期.pdf

文章主题词:
(作者:)
评论(0)